據 生活體驗派報道
看著日漸衰敗的氛圍和不斷減少的愛好者數量,久不作為的日本棋院終於有動作了。藉著東京奧運的春風,日本棋院宣佈將圍棋範圍改成「國技」,意在普及這項和日本年齡結構一樣老化不堪的棋類運動。
查看大圖
圍棋在1400多年前從中國傳入日本,沒多久便在貴族中流行起來,隨後在江戶時代,幕府將圍棋列為最高競技項目之一,可以理解為那時的圍棋就是日本的「國技」。同時幕府制定了多種推動與保護圍棋的規定,因而建立了濃厚的群眾基礎。隨後的三國爭霸上,日本也曾佔領最高點,1980年日本圍棋的人口一度達到1000萬,但此後逐步下降,現在降到了可憐的200萬。而與之相反,將棋在日本日益火爆起來,先有羽生善治拿下七冠,近兩年藤井聰太的迅速崛起繼續推動著將棋的發展。藤井聰太頭銜站視頻在國外平台上有600多萬點擊量,而圍棋的頭銜站卻僅有1000點擊。據統計將棋在四年前在日本便已經有530多萬受眾,遠超圍棋,而18歲的藤井聰太儼然成為了像花滑王子羽生結弦那樣的國民偶像。與之相比,若提起日本圍棋新星芝野虎丸,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查看大圖
籐井聰太
究竟為何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時間裡造就了圍棋在日本如此急速的衰退呢?
日本國內棋戰制度和棋院外戰態度
日本國內棋賽眾多,七大頭銜戰和循環佔據了棋手的大部分時間。雖說近年來不景氣使得獎金有所下滑,但若能奪得其中多項冠軍,仍能賺得盆滿缽滿。因此,不少日本棋手「樂不思蜀」,只專心於國內棋戰,而世界棋賽往往敷衍了事。典型代表就是日本棋手井山裕太,井山近五年稱霸日本棋壇,還曾拿到全滿貫,日本其他頂尖棋手儼然成為「護井大隊」,很難與之抗衡。
然而這樣一位頂尖棋士,卻從未獲得過世界冠軍。其實井山的實力毋庸置疑,朴廷桓、柯潔等都曾多次敗在他的手下,然而井山的重心從來都放在國內的賽事之上,也許他根本不關心自己能不能拿到世界冠軍。
查看大圖
與之呼應的是日本棋院對待世界賽謎一樣的態度。農心杯中韓兩國都要經過重重選拔決定人選,而日本向來不進行選拔,通過「神秘標準」直接決定參賽選手。近年來日本棋手在世界大賽上的參賽名額越來越少,今年LG杯32強中只有五名日本棋手,而三星杯更是只有四人,其中井山裕太和三冠芝野虎丸還因為專注國內棋戰放棄了這兩項賽事,不得不說,日本棋院毫無進取之心。 圍棋上手難度大,專業講解無法吸引觀眾
相較於象棋或是其他棋類運動,圍棋上手難度較大。想要把一個孩子帶入圍棋世界,好的啟蒙老師必不可少。這樣的老師不需要多麼專業,但要能帶動孩子的好奇心。個人認為,中日韓三國都缺少這樣的啟蒙老師。目前沒有體系化的圍棋啟蒙老師的培訓課程,甚至說願意成為圍棋(啟蒙)老師的人都寥寥無幾,沒有有趣的啟蒙引導,很多孩子都是碰一碰就永遠地放下了。而職業棋手對於頭銜戰、世界賽的講解直播就更加枯燥了,大部分觀眾根本看不懂,這也是講解視頻點擊量低的原因。
棋手涉獵面較窄,缺少偶像
和其他競技類運動或者說其他棋類運動比起來,圍棋難度大、耗時長,而日本圍棋又追求「棋道」精神,自然許多棋手都會專精於圍棋,養成內斂深沉的性格。在如今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年代,這樣的職業棋手很難吸引粉絲。實際上有一些圍棋選手並非因為圍棋而吸引到眾多粉絲。韓國棋手白洪淅因為會踢足球在國內擁有大量粉絲;籐井聰太對於美食十分瞭解,在直播時會做一些食評;中國棋手古力也因為其自信陽光,熱愛運動吸引了眾多女性粉絲;柯潔經常跨界,靠參加綜藝節目、斗地主獲冠軍、直播王者榮耀等不僅成為了網紅,也帶動了不少人關注圍棋。但大部分棋手僅僅涉獵於圍棋圈且缺乏表現欲,因而無法吸引粉絲。現在偶像就意味著粉絲,意味著收入和知名度,柯潔在人機大戰前的一些豪言雖說有點過於自信了,但確實收穫了一大批迷弟迷妹,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圍棋。
查看大圖
古力踢得一手好球
多年無人拿到世界冠軍,缺少帶動
日本圍棋已經15年沒有品嚐過世界冠軍的滋味了,上一次還是在2005年,張栩擊敗俞斌拿到LG杯冠軍。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主動學習圍棋的積極性大幅降低。中國圍棋先有聶衛平的擂台旋風,後有常昊、古力等人揭竿而起,現在又有跨界網紅柯潔,至少能夠保持大眾對待圍棋的熱情。韓國雖丟掉了霸主地位,但李昌鎬——李世石——朴廷桓——申真諝的傳承讓他們始終有一戰之力,而日本棋院又不像韓國那樣會炒作、宣傳,本身又缺少爆點,自然是江河日下。
缺少新媒體傳播,直播內容枯燥
現如今,直播已經成為一種最重要的傳播方式,但圍棋作為一項高級的智力運動,若單獨拿出來直播可以說是很難能留住觀眾,它不具備流量效應。因此雖然各大平台上也有一些圍棋直播,但普遍粉絲很少。柯潔的直播可以作為參考,一般他直播的時候除了圍棋還播一些其他遊戲,比如斗地主或者王者榮耀、王室戰爭等。這樣才能吸引到不同領域的粉絲。
查看大圖
柯潔直播王者榮耀
雖不願意承認,日本圍棋的衰退實際上也是圍棋在全球發展的一個縮影,圍棋作為一項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智力遊戲,在現在這個節奏超快的年代,如果不想出一些有趣的、順應時代的改變,只是一味地「求道」,也許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